方华:濡须河畔的乡愁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发布日期:2025-01-26 01:42 点击次数:58
楼上寒深,江边雪满,楚台烟霭空濛。一天飞絮,零乱点孤篷。似我华颠雪领,浑无定、漂泊孤踪。空凄黯,江天又晚,风袖倚蒙茸。
吾庐,犹记得,波横素练,玉做寒峰。更短坡烟竹,声碎玲珑。拟问山阴旧路,家何在、水远山重。渔蓑冷,扁舟梦断,灯暗小窗中。
——周紫芝《潇湘夜雨·濡须对雪》
周紫芝的这首《濡须对雪》大约创作于南宋初期。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,北方失地以及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使得百姓生活艰苦。作为文人墨客的周紫芝,在朝代更迭、战事频仍的时代背景下,表达了他身处困境中的哀愁和无奈。在这首《潇湘夜雨·濡须对雪》中,他通过一个雨雪交加的傍晚,一个人在江边面对大雪的场景和思虑,以抒情的笔触,描绘了故乡的美丽冬景及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,抒发了作者孤独、飘零的愁绪。
周紫芝以诗著名,无典故堆砌,自然顺畅。词也善,风格与诗近,清丽婉曲,无刻意雕琢痕迹。譬如他的《踏莎行》写离人别情:“游丝飞絮,斜阳烟渚,愁情无数。”给人的感觉是意切情深,景物迷离,堪称难得的上乘之作。周紫芝出身贫寒,诗词主要继承欧阳修、晏殊、晏几道、秦观、周邦彦等人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中云:“其诗在南宋之初特为杰出,无豫章生硬之弊,亦无江湖末派酸饀之习。”但题材较狭窄,多抒写个人生活感受,大量的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。因其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,又目睹靖康战乱,饱尝流离之苦,因此也有少量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、将身世飘零与感时慨世融合的现实诗篇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北美冬青价格较去年“腰斩” 这个春节买花价格更“美好”